揚州茶源遠流長。房玄齡《晉書》、陸羽《茶經》即有東晉廣陵鬻茶的記載?!恫杞洝菲咧乱昧四媳背裨捫≌f《廣陵耆老傳》:“晉元帝時有老姥,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,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器不減,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。人或異之,州法曹縶之獄中,至夜,老姥執所鬻茗器,從獄牖中飛出?!?
揚州出土的唐代茶具與唐法門寺茶具如出一轍。1975 年以來,在揚州西郊掃垢山唐代文化遺址中,出土了大量的硬陶碾輪和碾槽,這些與陜西法門寺地宮內山上的唐代茶具極為相似。
揚州采茶風俗醇厚,宋揚州太守親下茶園采茶。宋梅堯臣《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·時會堂二首》曰:“今年太守采茶來,驟雨千門禁火開……蜀昆岡上暖先春。煙牙才吐朱輪出,向此親封御餅新”。
唐宋,揚州蜀崗茶成為貢品,崔致遠、歐陽修、梅堯臣等詩文及《惟揚志》、《嘉慶揚州府志》等均有記載。
唐宋,揚州制茶登上了顛峰?!吨袊杞洝罚ㄉ虾N幕霭嫔?1999 年出版)在介紹“唐代名茶”時,“產于揚州江都(揚州舊名)”的“蜀岡茶”名列其中。唐,新羅學者崔致遠(時在揚州)收到淮南節度使(時駐節揚州)高駢派人送給他的蜀岡新茶后,書《謝新茶狀》,贊譽蜀岡茶 “伏以蜀岡養秀,隋苑騰芳,始興采擷之功,方就精華之味。所宜烹綠乳于金鼎,泛于膏于玉甌。若非靜揖禪翁,即是閑邀羽客。豈期仙峴,猥及凡儒。不假梅林,自能愈渴。免求萱草,始得忘憂?!蔽宕腻a《茶譜》中記述:“揚州禪智寺,隋之故宮,寺枕蜀岡,有茶園,其茶甘香,味如蒙頂(四川名茶)焉?!?宋韓琦《答袁陟節推游禪智寺》詩贊禪智寺茗茶:“乘興詣茶圃,百步登平巒。摘焙試烹啜,甘挹零露溥”。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,在蜀岡上建 “時會堂”作為制造貢茶之地;又建 “春貢亭”以記其事。并賦《時會堂二首》詩:“積雪猶封蒙頂樹,驚雷未發建溪春。中州地暖萌芽早,入貢宜先百物新?!?“憶昔嘗修守臣職,先春自探兩旗開。誰知白首來辭禁,得與金鑾賜一杯”,并在“憶昔嘗修”句后,自注:“余嘗守揚州,歲貢新茶”。
梅堯臣《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·時會堂二首》序稱:“歲貢蜀岡茶,似蒙頂茶,能除疾延年?!痹娫唬骸安吹菍斂床枭?; “茗園蔥茜與山籠”,描述了揚州制茶的情景。
《乾隆甘泉縣志》曰:“宋時貢茶,皆出蜀岡,香甘如蒙頂?!?
宋代,中國進入了氣候變化史上的第三個寒冷期。自然條件的變化,使全國茶業產區的重心南移。明清時期,揚州的茶葉種植便逐步削弱,蜀岡茶的生產也為之衰退。但可貴的是,揚州制茶卻另辟蹊徑,一是依靠商貿交易繁華城市的優勢,一舉成為當時獨步全國的名茶“建州大團”的主要銷售區域?!吨袊杞洝纷⑹觯骸拔◤V陵(今江蘇揚州)、山陽(今江蘇淮安)”;二是借助揚州花木業較為發達的優勢,開始了以珠蘭、茉莉花鮮花窨制花茶的生產,使揚州制茶出現了新的轉機。
清代的方桂在《望江南十調題畫舫錄并序》中有“碧薌泉內煮龍團,到處可為歡”句,可見當時揚州飲茶之繁盛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副名聯:“楚尾吳頭,一片青山入座;淮南江北,半潭秋水烹茶”,更是當時揚州飲茶的生動寫照。
民國期間,揚州雖然在茶葉種植上趨于沒落,但揚州市面上卻出現了以景吉泰、劉仁和、裕泰恒、森泰曾為代表的“四大茶莊”。
新中國建立后,揚州的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。1957年,省、市二級政府投資,在蜀岡上建起了占地300畝的國營平山茶場,并從安徽、蘇南等地引進了小葉種茶籽進行播種定植。同期,儀征在同屬蜀岡丘陵的捺山上也辦起了占地400多畝的捺山茶場,開始了茶樹種植。此后,又先后興辦了儀征青山茶場、邗江山河林場、江都磚橋茶場、郊區蜀岡茶場,加上揚州轄區內不少農村的鄉村,都開始了小型的茶樹種植,連同原先的揚州市茶葉加工廠(今綠楊春茶葉有限公司)一起,形成了一座具有既有古代制茶傳統特色,又運用現代制茶技術的茶葉生產基地。
唐宋時期,揚州為兩浙江淮茶的管理、集散中心。揚州茶稅是朝廷的重要收入之一?!叭秳仗煜抡吡?,真州其一也”。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清末。
制茶 自陸羽發明煎茶法后,揚州制茶采用蒸青法制作茶餅。其方法是:采鮮葉后,先放入甑釜中蒸,再用臼杵搗碎,拍成團餅并焙干后,用荻或篾穿成串,即封存待用。概括起來,其工藝為七步,即:采、蒸、搗、拍、焙、穿、封。
制茶分為餅茶和散茶兩大系列。
餅茶古稱團茶、片茶(今稱緊壓茶)。 揚州制作餅茶的工藝為:采鮮葉后,先經過選擇、洗滌,后蒸。蒸后榨去茶汁,再將茶葉研磨成乳狀茶膏,將茶膏注入茶模中鑄制成形。然后去模烘焙。烘焙時火候要不焦不黑,以深黃為度。此工序名曰“過黃”。茶餅制出后,外加緋囊絹袋包裝。其法也可概括為七步,即:采、擇、蒸、榨、研、造、過黃。因茶餅系用帶龍紋、鳳紋的模子鑄成,故所制茶餅名曰“龍鳳團茶”,為皇家御用。這種茶餅每只重 2 兩,每 8 只重 1 斤(每斤 16 兩制)。每只茶餅的造價為黃金 2 兩,與黃金等價。當時的王公貴族中流傳 “黃金易得,龍團難求”的感嘆。揚州制作的“龍鳳團茶”連年被作為貢品敬奉朝廷,為區別飲茶人等級,揚州多制作方形茶餅供百姓煎飲。這種茶餅不用龍鳳圖形,以吉祥文字代之。時任揚州太守的詩人王禹偁《茶園十二韻》曰:“芽新撐老葉,土軟迸深根。舌水侔黃雀,毛獰摘綠猿。出蒸香更別,入焙火微溫。汲泉鳴玉甃,開宴壓瑤樽。未復金鑾召,年年奉至尊”,堪為當時揚州制茶工藝的寫照。
散茶的制法分蒸青和炒青兩種。蒸青是采來鮮葉后入甑釜中蒸,然后攤開晾干;而炒青的制法則是將鮮葉入鍋炒。唐代,揚州制茶就用炒青工藝生產。
由于團餅茶制作耗時、費工,水浸、榨汁時會損傷茶的香味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 1391 ),明太祖朱元璋下詔“罷造龍團”。蒸青就此被炒青取代,成為揚州制茶的主流工藝,一直延續至今。
品茶 中國富有茶趣者,當數文人與山僧。鄭板橋為揚州青蓮齋六安山僧茶葉館(在今冶春園內)書寫的對聯“從來名士能評水,自古山僧愛斗茶”道出了“文人評水”,“山僧斗茶”的禪趣。
七閩老畫師黃慎來揚,曾于大明寺西園品嘗平山五泉茶,賦詩:“大明寺里香泉水,晚對亭邊谷雨茶”?!懊繎浽嚥杓逖┧?,牙痕新月剩團茶?!薄稉P州畫舫錄》載,秋雨庵中的僧祖竹溪和尚,工詩善琴,與盧雅雨訂為方外交,雅雨單騎訪之,竹溪曾以雪水煎茶共品。
鄭板橋家書:“江雨初晴,窗煙收盡,林花翠柳,坐水閣上,烹龍風茶,燒夾剪香,令友人吹笛作《落梅花之弄》,真如人間仙境?!边€曰:“風聲清影,茅屋一間,天井一方,修竹數竿,山石一塊,便爾成局,亦復可以烹茶,可以留客也。月中有清影,夜中有風聲,只要閑心消受?!?板橋還常飲“瓦壺天水菊花茶”。金農論茶的書法條幅寫道:“采英于山,著經于羽;荈烈蔎芳,滌清神宇!”
李鱓每當園中梅花盛開,喜烹峒山秋片茶。秋片為采摘于秋季之茶,香高味濃,有 “白露茶,香氣馥郁”之譽。加上“以惠泉水,貯砂壺中,再折得梅花一枝歸吃兩壺”,飲之,頓覺“色香乃勝”;“尤覺眼耳口舌俱游清虛世界,非煙火人可夢見也”。飲之滌清神宇,飄飄欲仙。李鱓繪《烹茶圖》傳世。
揚州文人飲茶最體現詩情畫意者當數汪士慎。金農稱他為“茶仙”。他一生嗜茶成癖,自稱“飯可終日無,茗難一刻廢,”“筍味雖鮮,但茶味更美”。高翔為他作過一幅《煎茶圖》,題詩云:“巢林愛梅兼愛茶,啜茶日日寫梅花, 要將腦中清苦味,吐作紙上冰霜椏?!蓖羰可髟疲骸帮嫊r得意寫梅花,茶香墨香清可夸”。
揚州人所說的 “吃茶” ,除了茶葉沏的茶,農家把沖飲大麥稞和新蠶豆殼,也叫 “吃茶” 。這是農家去暑解渴的一種特殊方法。夏日酷暑,喝一碗大麥茶,頓時就有一股新豆谷的清香滿溢口中。
揚州人家逢節過節或是家中有喜慶之事,還有沖泡果茶的做法。果茶,即在茶葉里再添加紅棗、金桔、枸杞等,隨喜好而定,多取吉利之意。
綠揚春茶 儀征蜀岡地區出產的名茶。唐宋時期,該地即為茶葉產區。曾為朝廷貢茶,供皇室飲用。
綠楊春茶選料嚴格,所采摘的鮮葉必須是在早春季節半展的芽葉。綠楊春茶制作工藝流程復雜。手工制作流程為:殺青、整形、足干(揮干)、精制。制茶人要用心、耐心、細心,須調控火溫和控制時間。炒茶在不同階段的手法也各不相同,有拋、悶、抖、帶、抓、搓、捺等。
特級綠楊春茶形似新柳,翠綠秀氣,香氣高雅,茶色清明,滋味鮮醇,葉子嫩勻。沖泡后清香撲鼻。品之神清氣爽,齒頰流香,沁人心脾,回味無窮,提神益氣,清心明目,健身防病。2005年起,儀征每年舉辦“綠楊春早”茶文化節。
魁龍珠茶 揚州富春茶社的創始人陳步云通過不斷地研究、改進,取龍井之味、魁針之色、珠蘭之香羼合而成的茶。謂之“一壺水煮三省茶”。此茶色澤清澈,清香四溢,味醇綿和,解渴去膩,堪稱茶中珍品。欣夫稱贊此茶“泡出后如潤玉方齏,氣清微苦,最妙者續水三次,茶味依舊淡遠厚重,色香如初”。
制作魁龍珠茶,先將珠蘭與茶坯合窨,使珠蘭之香氣浸入茶坯。采珠蘭的開花期為需在8~10月每天上午9~10時。茶坯要烘烤。以后每次使用時,按照比例取珠蘭加魁針、龍井合拌均勻,分裝小袋使用。
2003年10月,“魁龍珠”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進行了商標注冊。
茶
揚州茶源遠流長。房玄齡《晉書》、陸羽《茶經》即有東晉廣陵鬻茶的記載?!恫杞洝菲咧乱昧四媳背裨捫≌f《廣陵耆老傳》:“晉元帝時有老姥,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,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器不減,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。人或異之,州法曹縶之獄中,至夜,老姥執所鬻茗器,從獄牖中飛出?!?/span>
揚州出土的唐代茶具與唐法門寺茶具如出一轍。1975 年以來,在揚州西郊掃垢山唐代文化遺址中,出土了大量的硬陶碾輪和碾槽,這些與陜西法門寺地宮內出土的唐代茶具極為相似。
揚州采茶風俗醇厚,宋揚州太守親下茶園采茶。宋梅堯臣《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·時會堂二首》曰:“今年太守采茶來,驟雨千門禁火開……蜀昆岡上暖先春。煙牙才吐朱輪出,向此親封御餅新”。
唐宋,揚州蜀崗茶成為貢品,崔致遠、歐陽修、梅堯臣等詩文及《惟揚志》、嘉慶《揚州府志》等均有記載。
唐宋,揚州制茶登上了顛峰?!吨袊杞洝罚ㄉ虾N幕霭嫔?/span> 1999 年出版)在介紹“唐代名茶”時,“產于揚州江都”的“蜀岡茶”名列其中。唐,新羅學者崔致遠(時在揚州)收到淮南節度使(時駐節揚州)高駢派人送給他的蜀岡新茶后,書《謝新茶狀》,贊譽蜀岡茶
“伏以蜀岡養秀,隋苑騰芳,始興采擷之功,方就精華之味。所宜烹綠乳于金鼎,泛于膏于玉甌。若非靜揖禪翁,即是閑邀羽客。豈期仙峴,猥及凡儒。不假梅林,自能愈渴。免求萱草,始得忘憂?!蔽宕腻a《茶譜》中記述:“揚州禪智寺,隋之故宮,寺枕蜀岡,有茶園,其茶甘香,味如蒙頂(四川名茶)焉?!?宋韓琦《答袁陟節推游禪智寺》詩贊禪智寺茗茶:“乘興詣茶圃,百步登平巒。摘焙試烹啜,甘挹零露溥”。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,在蜀岡上建
“時會堂”作為制造貢茶之地;又建 “春貢亭”以記其事。并賦《時會堂二首》詩:“積雪猶封蒙頂樹,驚雷未發建溪春。中州地暖萌芽早,入貢宜先百物新?!?“憶昔嘗修守臣職,先春自探兩旗開。誰知白首來辭禁,得與金鑾賜一杯”,并在“憶昔嘗修”句后,自注:“余嘗守揚州,歲貢新茶”。
梅堯臣《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·時會堂二首》序稱:“歲貢蜀岡茶,似蒙頂茶,能除疾延年?!痹娫唬骸安吹菍斂床枭?, “茗園蔥茜與山籠”,描述了揚州制茶的情景。
《乾隆甘泉縣志》曰:“宋時貢茶,皆出蜀岡,香甘如蒙頂?!?/span>
宋代,中國進入了氣候變化史上的第三個寒冷期。自然條件的變化,使全國茶業產區的重心南移。明清時期,揚州的茶葉種植便逐步削弱,蜀岡茶的生產也為之衰退。但可貴的是,揚州制茶卻另辟蹊徑,一是依靠商貿交易繁華城市的優勢,一舉成為當時獨步全國的名茶“建州大團”的主要銷售區域?!吨袊杞洝纷⑹觯骸拔◤V陵(今揚州)、山陽(今淮安)”;二是借助揚州花木業較為發達的優勢,開始了以珠蘭、茉莉花鮮花窨制花茶的生產,使揚州制茶出現了新的轉機。
清代的方桂在《望江南十調題畫舫錄并序》中有“碧薌泉內煮龍團,到處可為歡”句,可見當時揚州飲茶之繁盛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副名聯:“楚尾吳頭,一片青山入座;淮南江北,半潭秋水烹茶”,更是當時揚州飲茶的生動寫照。
民國期間,揚州雖然在茶葉種植上趨于沒落,但揚州市面上卻出現了以景吉泰、劉仁和、裕泰恒、森泰曾為代表的“四大茶莊”。
新中國建立后,揚州的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。1957年,省、市二級政府投資,在蜀岡上建起了占地300畝的國營平山茶場,并從安徽、蘇南等地引進了小葉種茶籽進行播種定植。同期,儀征在同屬蜀岡丘陵的捺山上也辦起了占地400多畝的捺山茶場,開始了茶樹種植。此后,又先后興辦了儀征青山茶場、邗江山河林場、江都磚橋茶場、郊區蜀岡茶場,加上揚州轄區內不少農村的鄉村,都開始了小型的茶樹種植,連同原先的揚州市茶葉加工廠(今綠楊春茶葉有限公司)一起,形成了一座具有既有古代制茶傳統特色,又運用現代制茶技術的茶葉生產基地。
唐宋時期,揚州為兩浙江淮茶的管理、集散中心。揚州茶稅是朝廷的重要收入之一?!叭秳仗煜抡吡?,真州其一也”。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清末。
制茶 自陸羽發明煎茶法后,揚州制茶采用蒸青法制作茶餅。其方法是:采鮮葉后,先放入甑釜中蒸,再用臼杵搗碎,拍成團餅并焙干后,用荻或篾穿成串,即封存待用。概括起來,其工藝為七步,即:采、蒸、搗、拍、焙、穿、封。
制茶分為餅茶和散茶兩大系列。
餅茶古稱團茶、片茶(今稱緊壓茶)。 揚州制作餅茶的工藝為:采鮮葉后,先經過選擇、洗滌,后蒸。蒸后榨去茶汁,再將茶葉研磨成乳狀茶膏,將茶膏注入茶模中鑄制成形。然后去模烘焙。烘焙時火候要不焦不黑,以深黃為度。此工序名曰“過黃”。茶餅制出后,外加緋囊絹袋包裝。其法也可概括為七步,即:采、擇、蒸、榨、研、造、過黃。因茶餅系用帶龍紋、鳳紋的模子鑄成,故所制茶餅名曰“龍鳳團茶”,為皇家御用。這種茶餅每只重 2 兩,每 8 只重 1 斤(每斤 16 兩制)。每只茶餅的造價為黃金 2 兩,與黃金等價。當時的王公貴族中流傳
“黃金易得,龍團難求”的感嘆。揚州制作的“龍鳳團茶”連年被作為貢品敬奉朝廷。為區別飲茶人等級,揚州多制作方形茶餅供百姓煎飲。這種茶餅不用龍鳳圖形,以吉祥文字代之。時任揚州太守的詩人王禹偁《茶園十二韻》曰:“芽新撐老葉,土軟迸深根。舌水侔黃雀,毛獰摘綠猿。出蒸香更別,入焙火微溫。汲泉鳴玉甃,開宴壓瑤樽。未復金鑾召,年年奉至尊”,堪為當時揚州制茶工藝的寫照。
散茶的制法分蒸青和炒青兩種。蒸青是采來鮮葉后入甑釜中蒸,然后攤開晾干;而炒青則是將鮮葉入鍋炒。唐代,揚州制茶就用炒青工藝生產。
由于團餅茶制作耗時、費工,水浸、榨汁時會損傷茶的香味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 1391 ),明太祖朱元璋下詔“罷造龍團”。蒸青就此被炒青取代,成為揚州制茶的主流工藝,一直延續至今。
品茶 中國富有茶趣者,當數文人與山僧。鄭板橋為揚州青蓮齋六安山僧茶葉館(在今冶春園內)書寫的對聯“從來名士能評水,自古山僧愛斗茶”道出了“文人評水”,“山僧斗茶”的禪趣。
七閩老畫師黃慎來揚,曾于大明寺西園品嘗平山五泉茶,賦詩:“大明寺里香泉水,晚對亭邊谷雨茶”?!懊繎浽嚥杓逖┧?,牙痕新月剩團茶?!薄稉P州畫舫錄》載,秋雨庵中的僧祖竹溪和尚,工詩善琴,與盧雅雨訂為方外交,雅雨單騎訪之,竹溪曾以雪水煎茶共品。
鄭板橋家書:“江雨初晴,窗煙收盡,林花翠柳,坐水閣上,烹龍鳳茶,燒夾剪香,令友人吹笛作《落梅花之弄》,真如人間仙境?!边€曰:“風聲清影,茅屋一間,天井一方,修竹數竿,山石一塊,便爾成局,亦復可以烹茶,可以留客也。月中有清影,夜中有風聲,只要閑心消受?!?板橋還常飲“瓦壺天水菊花茶”。金農論茶的書法條幅寫道:“采英于山,著經于羽;荈烈蔎芳,滌清神宇!”
李鱓每當園中梅花盛開,喜烹峒山秋片茶。秋片為采摘于秋季之茶,香高味濃,有 “白露茶,香氣馥郁”之譽。加上“以惠泉水,貯砂壺中,再折得梅花一枝歸吃兩壺”,飲之,頓覺“色香乃勝”;“尤覺眼耳口舌俱游清虛世界,非煙火人可夢見也”。飲之滌清神宇,飄飄欲仙。李鱓繪《烹茶圖》傳世。
揚州文人飲茶最體現詩情畫意者當數汪士慎。金農稱他為“茶仙”。他一生嗜茶成癖,自稱“飯可終日無,茗難一刻廢,”“筍味雖鮮,但茶味更美”。高翔為他作過一幅《煎茶圖》,題詩云:“巢林愛梅兼愛茶,啜茶日日寫梅花,
要將腦中清苦味,吐作紙上冰霜椏?!蓖羰可髟疲骸帮嫊r得意寫梅花,茶香墨香清可夸”。
揚州人所說的 “吃茶” ,除了茶葉沏的茶,農家把沖飲大麥稞和新蠶豆殼,也叫 “吃茶” 。這是農家去暑解渴的一種特殊方法。夏日酷暑,喝一碗大麥茶,頓時就有一股新豆谷的清香滿溢口中。
揚州人家逢年過節或是家中有喜慶之事,還有沖泡果茶的做法。果茶,即在茶葉里再添加紅棗、金桔、枸杞等,隨喜好而定,多取吉利之意。
揚州名茶有:綠揚春茶、魁龍珠茶。
綠揚春茶 蜀岡地區出產的名茶。唐宋即為茶葉生產區,被列為貢品。
選料嚴格,鮮葉必須是早春季節半展的芽葉。制作工藝流程復雜。制作流程:殺青、整形、足干、精制。制茶人要用心、耐心、細心,須調控火溫和控制時間。炒茶在不同階段手法也各不相同,有拋、悶、抖、帶、抓、搓、捺等。
特級綠楊春茶形似新柳,翠綠秀氣,香氣高雅,茶色清明,滋味鮮醇,葉子嫩勻。沖泡后清香撲鼻。品之神清氣爽,齒頰留香,回味無窮。2005年起,儀征每年舉辦“綠楊春早”茶文化節。
魁龍珠茶 由揚州富春茶社創始人陳步云研制。取龍井之味、魁針之色、珠蘭之香羼和而成的茶。有“一壺水煮三省茶”之稱。色澤清澈,清香四溢,味醇綿和,解渴去膩,堪稱茶中珍品。欣夫稱贊此茶“泡出后如潤玉方齏,氣清微苦,最妙者續水三次,茶味依舊淡遠厚重,色香如初”。
制作技術要求很高。珠蘭與茶坯合窨,使珠蘭之香氣浸入茶坯。采珠蘭需在花期8—10月上午9—10時。茶坯要烘烤。以后每次使用時,按照比例取珠蘭加魁針、龍井合拌均勻,分裝小袋使用。
2003年10月,“魁龍珠”茶注冊商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