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世紀60年代初,揚州即編寫、出版菜譜。至今,揚州人編著的美食著作近千種。當代美食著作有:
一、權威的全國性烹飪史、大典書籍
如《中國面點史》,青島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作者邱龐同;《中國菜肴史》,青島出版社 2001 年出版,邱龐同編著;《中國烹飪史略》,作者陶文臺,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;《淮揚飲食文化史》。章儀明主編,青島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在四大菜系史中首先出版。《中國飲食文化》,作者茅建民。《中國名菜名點》,作者周曉燕。
2000 年,揚大旅游烹飪學院聶風喬撰《中國烹飪原料大典》(上)。2004年,揚大旅游烹飪學院聶風喬、趙廉撰《中國烹飪原料大典》(下)。
中國烹飪史略 陶文臺著,1983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,18萬字?!妒仿浴贩?2個專題,敘述我國烹飪起源、概貌、發展,飲食市場,宴會、名廚、菜肴流派等?!妒仿浴肥俏覈谝徊垦芯颗腼兪返膶V?,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?!豆饷魅請蟆?、香港《大公報》稱此著“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”。
中國面點史 邱龐同著,199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26萬字,(注:二十世紀90年代起,中國烹飪協會編著《中華飲食文庫》,為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?!段膸臁酚汕鄭u出版社出版)?!妒贰钒闯制?,以面點品種、制作技巧、風俗為重點,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寫法?!妒贰穼ο惹貢r期列出品種,其它時期均先列新出現品種,并加入分析,然后再寫舊有品種的變化、發展,并予以評述。2009年,應青島出版社要求,邱龐同對《中國面點史》進行了修訂,增加了新的考古成果、新的研究心得,以及多篇面點古詩文、數十幅圖照。全書擴為38萬字,學術上更為嚴謹,內容更為豐富,文化色彩更為濃厚。2011年,《中國面點史》入選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“三個一百”原創圖書。其中,屬于飲食烹飪類唯有《中國面點史》一部。
中國菜肴史 邱龐同著,2001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62萬字?!妒贰芬詺v史分期為階段,仍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寫法,以介紹、評析各類菜肴(相對于主食、小吃、飲料等而言的用于佐酒、下飯的食品的總和)產生、發展,特色為主,兼及炊具、烹法、風味流派、飲食市場、著述等?!妒贰愤x取菜例較多,在海內外烹飪界影響很大。
淮揚飲食文化史 章儀明主編,199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30萬字?!妒贰废到y論述了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菜產生、形成、演進的過程和歷史經驗。它以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等橫的背景和春秋戰國、漢唐宋元明清等縱的脈絡,對淮揚飲食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。還就食俗、原料、調料、菜肴、宴席、飲食、面點小吃、瓜雕等多角度作了闡述?!妒贰愤€就揚州鹽商飲宴、詩文酒會、清真飲食、藥膳等作了專題系統論述?!妒贰纷髡叨酁閾P州文壇、史壇、烹壇、醫壇著名專家學者?!妒贰肪哂形膶W性、資料性。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上 聶鳳喬主編,1998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130萬字。作者費時40年收集了大量資料?!洞蟮洹芬洆?,資料翔實,文筆優美,為《中華飲食文庫》重要典籍之一。上卷收主配料的天然性原料,包括動物性主配料和植物性主配料兩大類群。所列條目約1500條。有些條并非專指一種,而是包括數種。該書為中國烹飪原料第一部工具書。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下 作者:聶鳳喬、趙廉。2004年11月青島出版社出版。收主配料的加工性原料部分以及調味料、佐助料。所列條目標題近3000條。
二、烹飪文藝書籍
如《蔬食齋隨筆》,聶鳳喬著。計 80 多篇。聶先生還著《食養拾慧錄》、《老風談吃》,分別介紹了多種烹飪原料的營養、趣事,各地名菜?!吨袊腼児偶攀觥?,邱龐同著,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9 年出版。《食說新語——中國飲食烹飪探源》《飲食雜俎——中國飲食烹飪研究》《一江之隔味不同——八方飲食漫筆》邱龐同著。《江蘇名饌古今談》,陶文臺著,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。還有:《中國美食詩文》、《中國傳統美食集錦》、《中國古典文學與烹飪》、《中國美食經》等。
蔬食齋隨筆·第一集 聶鳳喬著,1983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,21萬字。
蔬食齋隨筆·第二集 聶鳳喬著,1987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,23萬字。
蔬食齋隨筆·別集 聶鳳喬著,1995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,14.8萬字。
《蔬食齋隨筆》一、二集專談蔬菜,別集談動物原料。1959年以來,聶先生搜集了很多烹飪原料資料。文革期間都作為廢紙回爐。后聶先生又搜集、積累了大量資料。其后聶先生撰寫了一篇篇蔬菜隨筆,以令狐悚、公孫無恙等筆名在《中國烹飪》《雪蓮》《食用菌》等刊物發表?!妒呤除S隨筆·別集》為聶先生應約在山西《烹調知識》專欄發表的隨筆。后聶先生在編集時,幾乎每篇都予重寫。除介紹蔬菜、動物原料一般知識外,還在學術上作了努力。隨筆將近200種蔬、葷菜特點、營養、典故、烹法娓娓道來,文筆清新,深受好評。
食養拾慧錄 聶鳳喬著,199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。12萬字。聶先生曾在《中國中醫藥報》開辟《食養拾慧錄》專欄,寫了百篇中國飲食養生散文。聶的文章云水交流,趣味盎然,開闔自如,回味無窮,也是中國飲食養生的良好教材。此書將《專欄》文章結集成冊。
中國烹飪古籍概述 邱龐同著,1989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。20萬字。作者為我國最著名的古代烹飪典籍學者,用十余載時間,查找、研究、整理了大量中國古代烹飪典籍,爬羅剔抉,去偽存真。還為《養小錄》、《食憲鴻秘》等烹飪典籍作了注釋。本書概述了先秦、漢魏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宋元、明、清各時期的烹飪古籍,分別介紹了作者、內容、特色、影響、價值、典故等。
江蘇名饌古今談 陶文臺著,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。10.8萬字。江蘇名饌是烹飪王國桂冠上的明珠,獨具一格。該書介紹了90種江蘇名饌的歷史淵源、掌故趣聞、承傳現狀,風味特色,敘古道今。
知味集 汪曾祺編,1990年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,16.5萬字。收錄了王蒙、王世襄、鄧友梅、蘇叔陽、吳祖光、陸文夫、秦牧等著名作家48篇飲食散文。該書由汪曾祺發起并編輯。他在《中國烹飪》等雜志刊載了《征稿小啟》。本書風格各異,文采斐然。作家談吃,別有興味。
五味 作者汪曾祺,2005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,12萬字。收錄汪曾祺生前撰寫談吃散文32篇。汪先生是作者圈內“美食權威”。散文回憶逝去的時光,青少年見識的故鄉高郵飲食文化,認真考證,娓娓道來,從容閑適。
老鳳談吃 聶鳳喬著。1996華夏出版社出版,13.9萬字。1987起,《人民日報(海外版)·神州》開辟《飲食雜談》專欄,聶先生為該專欄寫了約70篇千字文,有感而發,信筆寫去。華夏出版社擬出《老鳳談吃》書,聶先生遂將在《飲食專欄》發表的文章,與其在《西寧報》、《江蘇旅游報·秦淮月·拾珍譜》等刊載的烹飪散文一并在《老鳳談吃》刊載。
知味難 作者邱龐同。若干中國飲食烹飪的散文、隨筆,以及論文、學術報告、《中國烹飪百科全書》辭條、學術小品的一次匯集。取名《知味難》,是受《中庸》“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”的影響而起的。從狹義上講,“知味難”是就作者作為食者而論的。從廣義上講,“知味難”是指作者在飲食烹飪研究過程中感到的“難”。
三、介紹揚州美食的書籍
如:《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·薛泉生專輯》《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·居長龍專輯》《周曉燕大師個人作品集》《淮揚菜掌門大師經典集》《揚州三把刀》《紅樓夢與揚州》《揚州紅樓宴》《揚州飲食詩詞選注》《維揚食雕與菜肴造型》《揚州食話》《揚州小吃》《揚州廚刀》《美食飄香》《中國維揚菜》《吃在揚州》等。
中國淮揚菜 編委會主任張厚寶、副主任夏成才、吳星飛,2000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。畫冊分精裝、平裝兩種版別。平裝書有宴席菜(主編:丁章華)、傳統菜(主編:劉廣順)、新潮菜(主編:陳春松等)、家常菜(主編:吳家祺)、冷拼與食雕(主編:薛泉生等)、面點與小吃(主編:徐永珍)等六個分冊。畫冊收錄菜點等800多個,絕大多數為現場制作,現場拍攝。2000年10月,《中國文化報》為該書發表書評《獨領烹飪畫冊風騷的力作》。2001年12月,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該書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。2000年,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揚州,江澤民將《中國淮揚菜》贈送給法國貴賓。
中國淮揚菜新風集 編委會主任:王燕文。主 編:朱元豪, 副主編:杭東林,執行主編:居長龍、邱楊毅、周曉燕。2009年9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。全書為兩篇。大師篇展示烹飪業績、技術風范。收錄大師、名師45位,以及他們的代表菜點近150款。名店篇收錄國內外有影響的淮揚風味菜館21家和他們的掛牌名菜。兩篇文字各有側重,闡發人文脈絡并評點工藝所長。
吃在揚州 集萃百家之言,謳歌雅致淮揚,尋覓人文典章,采擷民風俚俗,探求名菜奧秘,鐫寫吃在揚州。主編 王玉新,執行主編 邱楊毅 施志棠。
揚州是淮揚菜的中心和發源地。 舊時俗語說:“吃在揚州,穿在蘇州,游在杭州,葬在徽州”。近現代,百余位作家、美食家發表數百篇文章,頌揚揚州美食。在市作家協會、《揚州日報》、《揚州晚報》、省烹飪協會、 邱龐同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,市烹飪協會選編成 《吃在揚州 —— 現當代百人飲食文選》,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9 月下旬出版發行。本書大 32K ,雙色印刷,正文 60克 輕質紙,393頁,裝幀考究。全書共分原料大觀、宴席絮語、菜點掌故、食俗漫筆、老店鉤沉、大師剪影、文宴清韻、香飄四海、烹著管窺等9個章節,約40萬字?!冻栽趽P州》收錄了曹聚仁、梁實秋、朱自清、唐魯孫、李希凡、周紹良、吳白匋、葉文玲、等 92 位作者 的 149 篇文章。市府以禮品書贈送運博會貴賓。
《吃在揚州》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三屆(2011-13年度)中國出版政府獎。
揚州紅樓宴 朱家華著,199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,13萬字。該書設導語、新芽、綠葉、春華、潤物、秋實、絮語等篇,詳細介紹了揚州紅樓宴的由來、特色、影響,紅學家及海內外烹飪界對其評價。馮其庸、李希凡等為書作序。本書附錄還刊載了紅樓宴食譜選介及《紅樓夢》飲食譜。
揚州三把刀 洪政著,2004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,22萬字?!稉P州三把刀》源于古人 “工欲利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之說。作者著力敘事,實寫揚州烹飪、理發、沐浴三大行業及執器之廚師等事跡。本書具有可讀性、資料性,該書收錄洪先生話飲食散文50多篇。
揚州廚刀 王資鑫編著,2003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。該書為《揚州三把刀》系列叢書之一。它介紹了揚州烹飪的歷史、文化、特色,具有一定的文藝性、知識性。
美食之都揚州研究 楊正福主編。 2015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。揚州市城鄉建設局、中國名城雜志社、揚州市世界名城研究院聯合揚州市烹飪協會,啟動了“揚州申報世界美食之都研究”工作,得到了揚州各烹飪院校及專家、學者的支持。本書視角獨特,集課題研究、知識介紹于一體。本書分菜肴特色、創新營銷、發展現狀、興盛原因、地域特色、發展建議、節慶活動、美食文化、外地影響、他山之石、制作方法、面點小吃、傳統調料、烹飪紀事等,探討了揚州申報世界美食之都研究。 本書視角獨特,集課題研究、知識介紹于一體。
四、菜譜
如:《揚州菜譜》《維揚面點 500 例》《淮揚風味》系列菜譜、《中國揚州菜》《揚州風味菜肴制作》《揚州面點工藝技術》《揚州風味面點制作》《四季食譜》《中國冷盤》《魚類肴譜》《家用藥膳制作》《家庭冬令食譜》《揚州大眾菜點》《美味蛋肴》《家庭四季菜肴》《醬鹵菜》《淮揚菜制作工藝》《教學菜——淮揚菜》《符號江蘇 淮揚菜》等。
有些菜譜圖文并茂,如:《淮揚菜圖文 100 例》《中國淮揚菜》、淮揚菜掌門大師經典集》《餐館招牌菜》《餐館流行菜》《薛泉生個人作品集》《淮揚料理精選寫真》《中國淮揚菜新風集》等
符號江蘇·淮揚菜口袋書 2013年11月,為進一步加強淮揚菜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推介,受******************江蘇省委宣傳部的委托,揚州市烹飪協會牽頭編撰《符號江蘇·淮揚菜》口袋書。協會派攝影師赴宿遷、連云港、鹽城、淮安、常州、無錫、鎮江、泰州等市拍攝。2014年4月8日,《符號江蘇·口袋本》中、英文版系列圖書在倫敦會展中心舉行中英文版新書全球首發式?!痘磽P菜》列為《符號江蘇·口袋本》第一輯第一冊,也是揚州唯一列入《符號江蘇·口袋本》的項目。
五、教材
如:聶風喬主編的《烹飪原料學》、陶文臺編著的《中國烹飪概論》、季鴻崑編著的《烹飪學基本原理》、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主編的國家十一五規劃及部委級 17 本烹飪本科教材,周曉燕、丁應林主編的勞動部中式烹調師國家技能鑒定 5 本指定教材(《基礎知識·初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中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高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技師》《基礎知識·高級技師》)。還有《圖說冷菜造型》《烹飪原料加工工藝》《烹飪工藝美術》《冷菜制作》《烹飪工藝學》《冷菜工藝》《烹飪原料知識》《面點造型圖譜》等。
六、科學普及烹飪書籍
如:《大排檔 888 》《甘薯食品》《家庭營養快餐制作》《當好個體小老板》《家庭四季風味》叢書、《新概念江蘇名菜》《面點工藝》《江蘇風味菜點》《廚師培訓教材》《廚師學藝·炒菜篇》《中國食雕技藝》《面食高手》《面點工坊》《圖說果蔬食品造型》《冷拼雕刻技藝》《李順才食雕技法》《食雕 面塑 冷拼100例》等。
當代美食著作
揚州一直是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,涌現出一批著名的飲食文化研究專家,他們中有著名作家汪曾祺,也有聶鳳喬、陶文臺、邱龐同、王鎮等專業研究人員。目前,全市在大學和職業學校從事美食人才培養的教育工作者500多位,規模和層次為國內最高,為揚州培養美食人才做出重要貢獻。
二十世紀60年代初,揚州即編寫、出版菜譜。至今,揚州人編著的美食著作近千種。當代美食著作有:
一、全國性烹飪史、大典書籍
如《中國面點史》,青島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作者邱龐同;《中國菜肴史》,青島出版社 2001 年出版,邱龐同著;《中國烹飪史略》,二十世紀80年代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,作者陶文臺;《淮揚飲食文化史》。青島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章儀明主編,在四大菜系史中首先出版?!吨袊嗣c》,作者周曉燕。
2000 年,聶風喬撰《中國烹飪原料大典》(上)。2004年,揚大旅游烹飪學院聶風喬、趙廉編撰《中國烹飪原料大典》(下)。
中國烹飪史略 陶文臺著,1983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,18萬字?!妒仿浴贩?/span>12個專題,敘述我國烹飪起源、概貌、發展,飲食市場、宴會、名廚、菜肴流派等?!妒仿浴肥俏覈谝徊垦芯颗腼兪返膶V?,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?!豆饷魅請蟆?、香港《大公報》稱此著“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”。
中國面點史 邱龐同著,199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26萬字,(注:二十世紀90年代起,中國烹飪協會編著《中華飲食文庫》,為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?!段膸臁酚汕鄭u出版社出版)?!妒贰钒闯制?,以面點品種、制作技巧、風俗為重點,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寫法?!妒贰穼ο惹貢r期列出品種,其它時期均先列新出現品種,并加入分析,然后再寫舊有品種的變化、發展,并予以評述。2009年,應青島出版社要求,邱龐同對《中國面點史》進行了修訂,增加了新的考古成果、新的研究心得,以及多篇面點古詩文、數十幅圖照。全書擴為38萬字,學術上更為嚴謹,內容更為豐富,文化色彩更為濃厚。2011年,《中國面點史》入選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“三個一百”原創圖書出版工程。其中,屬于飲食烹飪類唯有《中國面點史》一部。
中國菜肴史 邱龐同著,2001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62萬字?!妒贰芬詺v史分期為階段,仍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寫法,以介紹、評析各類菜肴(相對于主食、小吃、飲料等而言的用于佐酒、下飯的食品的總和)產生、發展,特色為主,兼及炊具、烹法、風味流派、飲食市場、著述等?!妒贰愤x取菜例較多,在海內外烹飪界影響很大。
淮揚飲食文化史 章儀明主編,199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30萬字?!妒贰废到y論述了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菜產生、形成、演進的過程和歷史經驗。它以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等橫的背景和春秋戰國、漢唐宋元明清等縱的脈絡,對淮揚飲食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。還就食俗、原料、調料、菜肴、宴席、飲食、面點小吃、瓜雕等多角度作了闡述?!妒贰愤€就揚州鹽商飲宴、詩文酒會、清真飲食、藥膳等作了專題系統論述?!妒贰纷髡叨酁閾P州文壇、史壇、烹壇、醫壇著名專家學者?!妒贰肪哂形膶W性、資料性。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上 聶鳳喬主編,1998年青島出版社出版,國家“八五”重點圖書。130萬字。作者費時40年收集了大量資料?!洞蟮洹芬洆?,資料翔實,文筆優美,為《中華飲食文庫》重要典籍之一。上卷收主配料的天然性原料,包括動物性主配料和植物性主配料兩大類群。所列條目約1500條。有些條并非專指一種,而是包括數種。該書為中國烹飪原料第一部工具書。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下 作者:聶鳳喬、趙廉。2004年11月青島出版社出版。收主配料的加工性原料部分以及調味料、佐助料。所列條目近3000條。
二、烹飪文藝書籍
如《蔬食齋隨筆》,聶鳳喬著。聶先生還著《食養拾慧錄》《老風談吃》,分別介紹了多種烹飪原料的營養、趣事,各地名菜。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年出版?!吨袊腼児偶攀觥?,邱龐同著,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9 年出版。《食說新語——中國飲食烹飪探源》《飲食雜俎——中國飲食烹飪研究》《一江之隔味不同——八方飲食漫筆》,邱龐同著。《江蘇名饌古今談》,陶文臺著,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。還有:《中國美食詩文》、《中國傳統美食集錦》《中國古典文學與烹飪》《中國美食經》等。
蔬食齋隨筆·第一集 聶鳳喬著,1983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,21萬字。
蔬食齋隨筆·第二集 聶鳳喬著,1987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,23萬字。
蔬食齋隨筆·別集 聶鳳喬著,1995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,14.8萬字。
《蔬食齋隨筆》一、二集專談蔬菜,別集談動物原料。1959年以來,聶先生搜集了很多烹飪原料資料。文革期間都作為廢紙回爐。后聶先生又搜集、積累了大量資料。其后他撰寫了一篇篇蔬菜隨筆,以令狐悚、公孫無恙等筆名在《中國烹飪》《雪蓮》《食用菌》等刊物發表?!妒呤除S隨筆·別集》為他在山西《烹調知識》專欄發表的隨筆。后聶先生在編集時,幾乎每篇都予重寫。除介紹蔬菜、動物原料一般知識外,還在學術上作了努力。隨筆將近200種蔬、葷菜特點、營養、典故、烹法娓娓道來,文筆清新,深受好評。
食養拾慧錄 聶鳳喬著,199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。12萬字。聶先生曾在《中國中醫藥報》開辟《食養拾慧錄》專欄,寫了百篇中國飲食養生散文。聶的文章云水交流,趣味盎然,開闔自如,回味無窮,也是中國飲食養生的良好教材。此書由《專欄》將文章結集成冊。
中國烹飪古籍概述 邱龐同著,1989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。20萬字。作者用十余載時間,查找、研究、整理了大量中國古代烹飪典籍,爬羅剔抉,去偽存真。還為《養小錄》《食憲鴻秘》等烹飪典籍作了注釋。本書概述了先秦、漢魏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宋元、明、清各時期的烹飪古籍,分別介紹了作者、內容、特色、影響、價值、典故等。
江蘇名饌古今談 陶文臺著,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。10.8萬字。江蘇名饌是烹飪王國桂冠上的明珠,獨具一格。該書介紹了90種江蘇名饌的歷史淵源、掌故趣聞、承傳現狀、風味特色,敘古道今。
知味集 汪曾祺編,1990年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16.5萬字。收錄了王蒙、王世襄、鄧友梅、蘇叔陽、吳祖光、陸文夫、秦牧等著名作家48篇飲食散文。該書由汪曾祺發起并編輯。他在《中國烹飪》等雜志刊載了《征稿小啟》。本書風格各異,文采斐然。作家談吃,別有興味。
古烹飪漫談 邱龐同撰。 1983年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發行。議題廣泛,從烹飪的由來,到原料的制法,各種菜肴的沿變,古代人對烹飪的喜好,古代文獻資料對烹飪的記載等等方面均有涉獵。這本小冊子為隨后全國各類烹飪雜志的許多文章采用,影響了幾十年。 每篇文章不足千字,平實易懂。
五味 作者汪曾祺,2005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,12萬字。收錄汪曾祺生前撰寫談吃散文32篇。汪先生是作家圈內“美食權威”。散文回憶逝去的時光,青少年見識的故鄉高郵飲食文化,認真考證,娓娓道來,從容閑適。
老鳳談吃 聶鳳喬著。1996華夏出版社出版,13.9萬字。1987起,《人民日報(海外版)·神州》開辟《飲食雜談》專欄,聶先生為該專欄寫了約70篇千字文,有感而發,信筆寫去。華夏出版社擬出《老鳳談吃》書,聶先生遂將在《飲食雜談》專欄發表的文章,與其在《西寧報》《江蘇旅游報·秦淮月·拾珍譜》等刊載的烹飪散文一并在《老鳳談吃》刊載。
知味難 作者邱龐同。將若干中國飲食烹飪的散文、隨筆,以及論文、學術報告、《中國烹飪百科全書》辭條、學術小品的匯集。取名《知味難》,是受《中庸》“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”的影響而起。從狹義上講,“知味難”是就作者作為食者而論的;從廣義上講,“知味難”是指作者在飲食烹飪研究過程中感到的“難”?!吨峨y——中國飲食之魅》獲2015年“年度圖書獎”(由《出版人》雜志等聯合評選)。
紅樓食經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。作者丁章華、李維冰?!都t樓食經》以“食”為主線,描述了《紅樓夢》中紛繁多樣的飲食活動及種類繁多的食物品種。解讀美食的寓義和趣味。從中既可以“食”品紅樓,也可了解有關飲食文化、各種食物的營養食用、醫理及養生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識。書中對眾多食譜、藥膳的家庭制作方法等均作了詳細介紹?!都t樓食經》近乎一部完整的、有系統的關于《紅樓夢》中“吃”文化的資料?!都t樓食經》探討紅樓美食與飲食禮儀、風俗民情、養生食補、娛樂消閑、人際互動、文化意涵等。內容安排力求按照食品美學表達,以“色、香、味、情趣”四要素展示呈現。
三、介紹揚州美食的書籍
如:《揚州三把刀》《紅樓夢與揚州》《揚州紅樓宴》《揚州飲食詩詞選注》《維揚食雕與菜肴造型》《揚州食話》《揚州小吃》《揚州廚刀》《中國維揚菜》《吃在揚州》等。
吃在揚州 集萃百家之言,謳歌雅致淮揚,尋覓人文典章,采擷民風俚俗,探求名菜奧秘,鐫寫吃在揚州。主編 王玉新,執行主編邱楊毅、施志棠。
揚州是淮揚菜的中心和發源地。 舊時俗語說:“吃在揚州,穿在蘇州,游在杭州,葬在徽州”。近現代,百余位作家、美食家發表數百篇文章,頌揚揚州美食。在市作家協會、《揚州日報》《揚州晚報》、省烹飪協會、 邱龐同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,市烹飪協會選編成 《吃在揚州 —— 現當代百人飲食文選》,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出版發行。本書16K ,雙色印刷,正文 60克輕質紙,393頁,裝幀考究。全書共分原料大觀、宴席絮語、菜點掌故、食俗漫筆、老店鉤沉、大師剪影、文宴清韻、香飄四海、烹著管窺等9個章節,約40萬字?!冻栽趽P州》收錄了曹聚仁、梁實秋、朱自清、唐魯孫、李希凡、周紹良、吳白匋、葉文玲等 92 位作者 的 149 篇文章。市府以禮品書贈送運博會貴賓。
《吃在揚州》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三屆(2011-13年度)中國出版政府獎。2020年再版。
揚州紅樓宴 朱家華著,199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,13萬字。該書設導語、新芽、綠葉、春華、潤物、秋實、絮語等篇,詳細介紹了揚州紅樓宴的由來、特色、影響,紅學家及海內外烹飪界對其評價。馮其庸、李希凡等為書作序。本書附錄還刊載了紅樓宴食譜選介及《紅樓夢》飲食譜。
揚州三把刀 洪政著,2004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,22萬字?!稉P州三把刀》源于古人 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之說。作者著力敘事,實寫揚州烹飪、理發、沐浴三大行業及執器之廚師等事跡。本書具有可讀性、資料性。該書收錄洪先生話飲食散文50多篇。
揚州廚刀 王資鑫編著,2003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。該書為《揚州三把刀》系列叢書之一。它介紹了揚州烹飪的歷史、文化、特色,具有一定的文藝性、知識性。
美食之都揚州研究 楊正福主編。 2015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。揚州市城鄉建設局、中國名城雜志社等聯合揚州市烹飪協會,啟動了“揚州申報世界美食之都研究”工作,得到了揚州各烹飪院校及專家、學者的支持。本書視角獨特,集課題研究、知識介紹于一體。本書分菜肴特色、創新營銷、發展現狀、興盛原因、地域特色、發展建議、節慶活動、美食文化、外地影響、他山之石、制作方法、面點小吃、傳統調料、烹飪紀事等,探討了揚州申報世界美食之都研究。 本書視角獨特,集課題研究、知識介紹于一體。
四、菜譜
如:《中國淮揚菜》《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·薛泉生專輯》《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·居長龍專輯》《周曉燕大師個人作品集》《淮揚菜掌門大師經典集》《揚州菜譜》《維揚面點 500 例》《淮揚風味》系列菜譜、《中國揚州菜》《揚州風味菜肴制作》《揚州面點工藝技術》《揚州風味面點制作》《四季食譜》《中國冷盤》《家用藥膳制作》《家庭冬令食譜》《揚州大眾菜點》《淮揚菜制作工藝》《教學菜——淮揚菜》《符號江蘇 淮揚菜》等。
有些菜譜圖文并茂,如:《淮揚菜圖文 100 例》《淮揚菜掌門大師經典集》《餐館招牌菜》《餐館流行菜》《薛泉生個人作品集》《淮揚料理精選寫真》《中國淮揚菜新風集》等
中國淮揚菜 編委會主任張厚寶、副主任夏成才、吳星飛,2000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。畫冊分精裝、平裝兩種版別。平裝書有宴席菜(主編:丁章華)、傳統菜(主編:劉廣順)、新潮菜(主編:陳春松等)、家常菜(主編:吳家祺)、冷拼與食雕(主編:薛泉生等)、面點與小吃(主編:徐永珍)等六個分冊。畫冊收錄菜點等800多個,絕大多數為現場制作,現場拍攝。2000年10月,《中國文化報》為該書發表書評《獨領烹飪畫冊風騷的力作》。2001年12月,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該書1999-200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。2000年,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揚州,江澤民將《中國淮揚菜》贈送給法國貴賓。
中國淮揚菜新風集 編委會主任:王燕文。主 編:朱元豪, 副主編:杭東林,執行主編:居長龍、邱楊毅、周曉燕。2009年9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。全書為兩篇。大師篇展示烹飪業績、技術風范。收錄大師、名師45位,以及他們的代表菜點近150款。名店篇收錄國內外有影響的21家淮揚風味菜館和他們的掛牌名菜。兩篇文字各有側重,闡發人文脈絡并評點工藝所長。
符號江蘇·淮揚菜 口袋書 2013年11月,為進一步加強淮揚菜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推介,受江蘇省委宣傳部的委托,揚州市烹飪協會牽頭編撰《符號江蘇·淮揚菜》·口袋本。協會派攝影師赴宿遷、連云港、鹽城、淮安、常州、無錫、鎮江、泰州等市拍攝。2014年4月8日,《符號江蘇》口袋本中、英文版系列圖書在倫敦會展中心舉行中英文版新書全球首發式?!痘磽P菜》列為《符號江蘇》口袋本第一輯第一冊。
居氏淮揚食單 居長龍編著。居將傳統淮揚技藝結合日本烹飪尚清淡、重造型、守時序的理念和技法,創制自成一格的“居氏料理”。本書圖文并茂,全書除淮揚菜之鄉——揚州、居氏料理文字外,分素食、水產等七單,收集120多道菜點。采取書中書形式,大32K精制印刷。
淮揚面點大觀 陳恩德 周彤著。上、下兩冊,2019年學林出版社出版。以面點制作技藝理論為前提,圖文并茂地細列了水調面團、發酵面團、油酥面團、米粉面團等4個門類278道淮揚面點的制作原料、方法及流程。
五、教材
聶風喬主編的《烹飪原料學》、陶文臺編著的《中國烹飪概論》、季鴻崑編著的《烹飪學基本原理》、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主編的國家十一五規劃及部委級 17 本烹飪本科教材,周曉燕、丁應林主編的勞動部中式烹調師國家技能鑒定 5 本指定教材(《基礎知識·初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中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高級工》《基礎知識·技師》《基礎知識·高級技師》)。還有《圖說冷菜造型》《烹飪原料加工工藝》《烹飪工藝美術》《冷菜制作》《烹飪工藝學》《冷菜工藝》《烹飪原料知識》《面點造型圖譜》等。
六、科學普及烹飪書籍
《家庭四季風味》叢書、《新概念江蘇名菜》《面點工藝》《江蘇風味菜點》《廚師培訓教材》《廚師學藝·炒菜篇》《中國食雕技藝》《面食高手》《面點工坊》《圖說果蔬食品造型》《冷拼雕刻技藝》《李順才食雕技法》《食雕 面塑 冷拼100例》等。
揚州編輯出版的部分美食著作
烹飪一斑 |
寶應盧壽籛編 |
上海中華書局 |
1917.04. 初版 |
書名 |
編著者 |
字數 (萬) |
出版 時間 (年) |
出版社 |
揚州菜譜 |
丁萬谷、王鎮 |
|
1965. |
內部教學資料 |
揚州名菜名點 |
江蘇省商業學校烹調專業、 揚州市飲食公司選編 |
|
1974 |
內部教學資料 |
江蘇名饌古今談 |
陶文臺 |
10.8 |
1981 |
江蘇人民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史略 |
陶文臺 |
18 |
1983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蔬食齋隨筆·第一集 |
聶鳳喬 |
21 |
1983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蔬食齋隨筆·第二集 |
聶鳳喬 |
23 |
1987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維揚風味面點五百種 |
黃萬祺、董德安 |
28.4 |
198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烹飪概論 |
陶文臺 |
|
1988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古籍概述 |
邱龐同 |
20 |
1989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中國美食詩文 |
陳淑君、唐艮 |
26.8 |
1989 |
廣東高教出版社 |
中國傳統美食集錦 |
陶文臺 |
|
1989 |
輕工業出版社 |
烹飪原料學 |
聶鳳喬 |
21.4 |
1989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中國維揚菜 |
章儀明 |
11.9 |
1990 |
輕工業出版社 |
揚州小吃 |
朱家華 |
8.1 |
1991 |
江蘇人民出版社 |
中國揚州菜 |
陳春松 |
22.9 |
1992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烹飪學基本原理 |
季鴻崑 |
|
1993 |
上??萍汲霭嫔?span> |
薛泉生烹飪精品 |
薛泉生 |
|
1993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食養拾慧錄 |
聶鳳喬 |
12 |
1993 |
華夏出版社 |
家用藥膳制作 |
唐福志 |
|
1993 |
南京大學出版社 |
中國面點史 |
邱龐同 |
26 |
1995 |
青島出版社 |
淮揚飲食文化史 |
章儀明 |
30 |
1995 |
青島出版社 |
蔬食齋隨筆·別集 |
聶鳳喬 |
14.8 |
1995 |
山西經濟出版社 |
中國美食經 |
陶文臺 |
|
1995 |
中國農業出版社 |
老鳳談吃 |
聶鳳喬 |
13.9 |
1996 |
華夏出版社 |
中國冷盤 |
朱云龍、周明揚 |
33.5 |
1997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上 |
聶鳳喬 |
130 |
1998 |
青島出版社 |
淮揚風味 |
黃萬祺 |
90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風味·菜肴 |
楊存根 |
25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風味·面點 |
王 鎮 |
22.9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風味·宴席 |
黃萬祺 |
15.5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風味·素菜 |
陳忠明 |
19.3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家庭美食小叢書(設菜肴、冷菜、小吃、湯菜四冊) |
茅建民 |
20 |
1998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烹飪概論 |
陶文臺 |
26.5 |
1988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圖說冷菜造型 |
周明揚、胡小維 |
|
1998 |
上??茖W技術出版社 |
揚州紅樓宴 |
朱家華 |
13 |
1999 |
江蘇人民出版社 |
烹飪應知試題集 |
揚州烹飪中心教研站 |
|
1999 |
江蘇科技出版社 |
面點造型圖譜 |
陳洪華、李祥睿 |
|
1999 |
上??萍汲霭嫔?/span> |
淮揚風味·民間特色菜 |
陳忠明、薛黨辰 |
21 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風味·家常菜 |
楊存根 |
20 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冷拼雕刻技藝 |
李順才 |
|
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 |
張厚寶 |
50 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宴席菜 |
丁章華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傳統菜 |
劉廣順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冷拼與食雕 |
薛泉生、于山林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新潮菜 |
陳春松、王長銀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家常菜 |
吳家祺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·淮揚面點與小吃 |
徐永珍 |
|
200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烹飪原料加工工藝 |
唐福志 |
|
2000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冷菜工藝 |
朱云龍 |
|
2000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烹飪原料知識 |
黃勤忠 |
|
2000 |
中國商業出版社 |
教學菜——淮揚菜 |
朱年 |
21 |
2001 |
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|
中國菜肴史 |
邱龐同 |
62 |
2001 |
青島出版社 |
揚州食話 |
李維冰、周愛東 |
16.5 |
2001 |
蘇州大學出版社 |
中國飲食保健學 |
路新國、劉煜 |
|
2001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揚州飲食詩詞選注 |
唐修元、華國梁 |
23 |
2002 |
揚州大學烹飪學報增刊 |
餐館招牌菜(分家畜、家禽、水產、山珍海味、蔬菜五個分冊)。 |
邱楊毅、陳忠明 |
|
2002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烹飪工藝美術 |
唐福志 |
|
2002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烹調工藝學 |
季鴻崑 |
|
2003 |
高等教育出版社 |
實用烹飪刀工 |
茅建民 |
|
2003 |
上??萍汲霭嫔?/span> |
食品雕刻技藝與水果拼盤造型 |
劉 文 薛德平 |
|
2003 |
上??萍汲霭嫔?/span> |
西餐烹調技術 |
陳忠明 |
21.2 |
2003 |
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|
揚州廚刀 |
王資鑫 |
24.2 |
2003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原料大典·下 |
聶鳳喬、趙廉 |
95 |
2004 |
青島出版社 |
揚州三把刀 |
洪政 |
22 |
2004 |
中國文史出版社 |
烹調工藝學 |
周曉燕 |
|
2004 |
中國輕工出版社 |
揚州面點工藝技術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8.5 |
2004 |
上??茖W技術出版社 |
揚州風味面點制作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4.6 |
2004 |
上??茖W技術出版社 |
冷拼雕刻技藝 |
朱云龍、李順才 |
19.4 |
2004 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中國名菜名點 |
周曉燕、陳洪華 |
|
2004 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五味 |
汪曾祺 |
12 |
2005 |
山東畫報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—薛泉生專輯 |
薛泉生 |
|
2005 |
青島出版社 |
淮揚料理精選寫真 |
居長龍 |
|
2005 |
日本旭屋 |
都市流行菜叢書,共6冊 |
聶陽 |
30 |
2005 |
安徽科技出版社 |
揚州風味菜肴制作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5.8 |
2005 |
上??茖W技術出版社 |
烹飪工藝技術 |
袁金廣、封長虎、殷慶寶 |
|
2005 |
上??萍汲霭嫔?/span> |
淮揚菜制作工藝 |
朱 年 |
|
2005 |
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|
廚藝露一手:巧做豬牛羊及副產品 |
丁應林 |
|
2006 |
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|
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式烹飪教材 |
周曉燕 |
|
2006 |
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 |
淮揚菜掌門大師經典集 |
薛泉生、陳春松 |
7.1 |
2007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紅樓夢與揚州 |
丁章華 |
30 |
2007 |
文化藝術出版社 |
高郵美食文化 |
|
2007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|
食說新語——中國飲食烹飪探源 |
邱龐同 |
20 |
2008 |
山東畫報出版社 |
飲食雜俎——中國飲食烹飪研究 |
邱龐同 |
29 |
2008 |
山東畫報出版社 |
烹飪學概論 |
馬健鷹、薛蘊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烹飪原料學 |
趙廉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中醫飲食保健學 |
路新國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烹調工藝學 |
周曉燕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中國名菜 |
嵇步峰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西餐工藝 |
李祥睿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烹飪營養學 |
彭景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中國冷盤工藝 |
朱云龍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面點工藝學 |
陳忠明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飲食風俗 |
陳忠明 |
20.4 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中國風味面點 |
朱在勤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宴會設計與管理 |
丁應林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茶藝賞析 |
郭雅敏、周愛東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餐飲管理 |
侯兵、嵇步峰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烹飪工藝美術 |
周明揚 |
|
2008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營養配餐師培訓教程 |
彭景 |
|
2008 |
化學工業出版社 |
中式面點工坊 |
方志榮、徐惠榮、劉順保、龍業林 |
17.3 |
2008 |
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新風集 |
主 編:朱元豪 副主編:杭東林 |
|
2009 |
文化藝術出版社 |
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· 居長龍專輯 |
居長龍 |
|
2009 |
青島出版社 |
烹海漫航 |
嵇步春 |
10 |
2010 |
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 |
中國淮揚菜博物館(腳本) |
朱元豪 |
7 |
2010 |
揚州市文津閣古籍印務有限公司承印 |
味蕾之旅 |
徐永青 |
20 |
2012 |
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|
吃在揚州 |
主編 王玉新 執行主編 邱楊毅、施志棠 |
35 |
2012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富春:天下一品 |
董得利 王虎華 |
20.4 |
2012 |
南京出版社 |
中華河豚控毒烹飪技藝 |
徐 權 |
20 |
2012 |
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|
名人富春 |
徐穎宏 |
|
2013. |
江蘇人民出版社 |
酥點大全 |
劉順保、方志榮、龍業林 |
16.4 |
2013 |
化學工業出版社 |
《符號江蘇·淮揚菜》口袋本 |
袁曉國、邱楊毅 |
|
2014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揚州飲食史話 |
周愛東 |
20 |
2014 |
廣陵書社 |
淮揚藥膳選粹 |
戴金樑、李耀謙 |
|
2014 |
廣陵書社 |
知味難 中國飲食之源 |
邱龐同 |
32 |
2015 |
青島出版社 |
知味難 中國飲食之魅 |
邱龐同 |
20 |
2015 |
青島出版社 |
美食之都揚州研究 |
主編:楊正福 副主編:高永青、吳年華、邱揚毅、施志棠 |
32 |
2015 |
江蘇大學出版社 |
尋味揚州——美食攻略 |
揚州市旅游局 編 |
|
2016 |
廣陵書社 |
品味淮揚 |
周曉燕 |
13 |
2017 |
中國紡織出版社 |
居氏淮揚食單 |
居長龍 |
16 |
2017 |
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|
紅樓食經 |
丁章華、李維冰 |
15 |
2019 |
江蘇人民出版社 |
淮揚面點大觀 |
陳恩德、周彤 |
22 |
2019 |
學林出版社 |
吃在揚州(再版) |
主編 王玉新 執行主編 邱楊毅、施志棠 |
35 |
2020 |
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|
淮揚百年:揚州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口述史 |
孟祥忍 |
|
2021 |
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|
揚州出版的不少美食書籍獲獎。如《中國淮揚菜》獲1999-200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,《吃在揚州》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——裝幀設計獎(計10種)?!吨袊纥c史》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“三個一百”原創圖書出版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