軼聞指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。稗史趣聞,民間流傳,多不見于正史記載。掌故指關于歷史人物、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。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美食軼聞掌故較多。
貢蟹拭殼 隋“煬帝幸江都,吳中貢糟蟹、糖蟹。每進御,則旋潔拭殼面,以金縷龍鳳花,云貼其上?!?(宋陶谷《清異錄·饌羞門》)
飯后鐘 唐代王播少時家貧,曾經在揚州木蘭院寄宿攻讀詩書。平時隨寺僧用齋。寄宿時間一長,寺僧嫌其白食,故意飯后擊鐘。王播仍于鐘響之后去齋堂,僧眾餐畢。王播感慨系之,于是便題詩于壁。二十年后,王播官至淮南節度使,舊地重游,見昔日題字處,已用碧紗幕罩起,感慨世態炎涼,于是便題詩兩首:“二十年前此院游,木蘭花發院新修。而今再到經行處,樹老無花僧白頭。上堂已了各西東,慚愧阇黎飯后鐘。二十年來塵撲面,如今始得碧紗籠?!?/span>
四相簪花宴 北宋慶歷年間,韓琦知揚州。春日,府衙后花園中一株芍藥忽然開花四朵,花色上下紅,中間黃蕊相間,世稱“金纏腰”、“金帶圍”。當時揚州實為罕見,視為大吉之兆,韓琦大喜,即邀王珪、王安石、陳升之前來觀賞,并在后花園對花設宴,詩酒歡娛。酒酣興暢時,韓琦令人剪花插于四人帽沿,各簪一枝。四人后來先后登宰相之位。人們認為四相仕途洪運之機發端于揚州。由此,揚州“四相簪花宴”遂傳為佳話。
佛印燒豬 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,經常與詩僧參禪、斗茶、唱和,與金山寺方丈佛印二人最是友善。東坡喜歡吃燒豬肉,曾著《豬肉頌》,并調教金山僧廚燒制。一天,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,而佛印吩咐做的燒豬肉卻被別人偷吃了。佛印甚感不快。蘇東坡便作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?。骸斑h公沽酒飲陶潛,佛印燒豬待 子瞻。采得百花成蜜后,不知辛苦為誰甜?!?/span>
東坡三絕 宋元祐七年,蘇軾知揚州,兼淮南東路(今蘇中、皖中等地)兵馬鈐轄。端午,友人毛正仲向蘇軾贈送茶葉。蘇軾遂在揚州石塔寺設宴款待。蘇軾選小羊、乳豬、鮮魚蝦等為原料,潔凈的器皿為餐具,令名廚烹之。飯后,蘇軾說,色香味是烹飪的最基本的要求。一日之內,幾道菜,色香味均佳,絕了!這是我難以輕易嘗到的。遂即席賦詩《毛正仲惠茶,端午小集石塔,戲作為謝》。其中 “遂令色香味,一日備三絕”句,成為當今評判菜肴的主要標準。
拼死吃河豚 蘇子瞻是蜀人,守揚州。晁無咎濟州人,作倅。河豚出時,每日食之,二人了無所覺,但愛其珍美而已。蘇子瞻在資善堂與數人談河豚之美,諸人極口譬喻稱贊,子贍但云:“據其味,真是消得一死?!比朔詾榫?。晁無咎謂味似鰻鱺而肉差緊,多食不令人逆。(宋代張耒《明道雜志》)
紅嘴綠鸚哥 乾隆皇帝常年蟄居深宮,每天飲食多是“甘脆肥濃諸珍品”。山珍海味,食而生厭。他在南巡至揚州時,要求御膳房以江南蔬菜中的清新者呈上,變變口味。御膳房以油煎豆腐菠菜進呈,乾隆食后非常贊美,問此菜何名,近侍答稱“金鑲白玉版,紅嘴綠鸚哥”。乾隆又問值幾何?近侍答:不過數十文錢耳。乾隆聽后,認為此菜“費省而可口,無逾此者”。返京城后,乾隆又索之,但此菜在內務府帳簿上增至數千文。乾隆問何故?近侍“詭對曰:此江南風味也,北地致之頗不易,故貴耳。上嘆曰:誠如此,吾每飯不忘揚州矣!”(湯殿三:《國朝遺事紀聞》)
糊涂粥 鄭板橋初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志向。但他做了縣官,親身接觸到社會的黑暗及民間疾苦,卻又感到其志難成。他一面對黑暗現實極度不滿,嬉笑怒罵,揭露鞭撻;另一面也感到悲觀失望,歧路彷徨,寫下了著名的字幅“難得糊涂”。他在給弟弟的家信中,將稻米煮成的稀粥稱為“糊涂粥”,并很有興致地談了寒冬之晨食糊涂粥的樂趣。他說;“天寒冰凍時,窮親戚朋友到門,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,佐以醬姜一小碟,最是暖老溫貧之具。暇日咽碎米餅,煮糊涂粥,雙手捧碗,縮頸而啜之,霜晨雪早,得此周身俱暖?!?鄭板橋七十一歲時,與袁枚相會。袁枚深受其影響,在《隨園食單》中亦以“糊涂”命名了一款鴨肴,即 “鴨糊涂”。
鄭燮譏僧 鄭板橋一次赴寺院受到方丈先冷后熱的招待后,題一對聯譏諷方丈。當時有的寺院看客施茶。相傳鄭板橋一次去寺院,方丈見他衣著儉樸,以為是俗客,就冷淡地說了句:“坐?!庇謱π『蜕泻埃骸安??!币唤浗徽?,感到此人談吐非凡,便引進廂房,一面說:“請坐?!币幻娣愿佬『蜕小熬床琛?。再經深談,知道來客乃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,急忙請到雅潔清凈的方丈室,連聲說:“請上坐?!辈⒎愿佬『蜕?“敬香茶”。后方丈要求題詞留念。鄭板橋含笑揮筆直書,上聯是:“坐,請坐,請上坐;”下聯為:“茶,敬茶,敬香茶?!狈秸尚咧?。
袁枚諸姬妒蕭 袁枚與江蘇巡撫奇麗川為蕭美人作唱和詩,此往彼來,詩筒相屬。但“劉郎糕宇,數典無多,拈斷吟髭,聳肩彌苦?!痹吨T侍姬“窺其隱,恐老年人之虛縻精神也,詐以香銷玉殞告,而并謂薪火之不傳?!痹缎乓詾檎?,大為惋惜,作兩挽詩而止。第二年,他到真州,見到了蕭美人,年四十余歲,“徐娘雖老,風韻猶存,素手摻摻,不改糗餌粉粢之業”。買了點心回南京后,他對諸侍姬說:“不意卿輩無形之妒,竟能令老人受若是之欺也!”諸侍姬告之緣由,袁枚“亦一笑置之”。(蔣敦復《隨園軼事》)
鹽商品食 揚州鹽務,競尚奢麗,一婚嫁喪葬,堂室飲食,衣服輿馬,動輒費數十萬。某姓鹽商(西園曲水主人),“每食,庖人備席十數類。臨食時,夫婦并坐堂上,侍者抬席置于前,自茶面葷等色,凡不食者搖其頤,侍者審色,則更易其他類?!?/span>
參術雞蛋 兩淮八大商總之一的黃均泰,每天晨起,除食燕窩、飲參湯外,并進食兩枚雞蛋。此蛋非購自市場,而是由黃均泰家庖所豢養的母雞所生,此雞的飼料,是由參術耆棗等研細加工而成。每枚雞蛋價值白銀一兩。此蛋迥于常蛋,應是營養異常。
品鰣嘗鮮 兩淮鹽政阿克當阿,每年四月長江鰣魚上市時,派遣幾條小船,張網于焦山急流之中,艇上置辦柴草鍋釜。捕得魚后,旋即操刀治具,烹于鍋釜中,小艇急急劃歸揚州。至平山堂時,魚熟味香,正好品味,此與親自在焦山烹食毫無差別。
左家面 揚州新城校場街有一左家面鋪,自咸豐、同治以來已開設兩世。左宗棠為孝廉時,北上京師道經揚州,嘗了左家面鋪的面,“美不能忘”。后左宗棠任兩江總督,一次在揚州閱兵,地方官員為接待他,就向左周圍親信打聽他的飲食所好,親信以“左嘗言揚州左面佳耳”回答。但此時的揚州雖面館林立,已無左家面鋪。最后,揚州地方官員只能假以其名進上,左宗棠食后,當面未揭穿是假的,但背后說是假的。從此以后,“左面之名,膾炙人口”。(清稗類鈔 飲食類二)
法海寺豬頭 法海寺又名蓮性寺,在瘦西湖邊,始建于元代。光緒間,寺僧精烹飪之技,尤以“蒸彘首”名于時。當時郡人泛舟湖上者,往往宴賓于云山閣,專啖僧廚彘首,咸稱別有風味。清末詩人辛漢清賦《小游船詩》:“午餐法海日西斜,子鴨清蒸大似鴉。饞得老饕生別計,豬頭分啖水銀家?!鼻迥P州另一位詩人黃鼎銘則稱爛豬頭是法海寺招牌菜:“揚州好,法海寺閑游。湖上虛堂開對岸,水邊團塔映中流。留客爛豬頭?!?/span>
法海寺的紅燒豬頭有三大特點:一是整燒,二是燒得極爛,三是制作得十分潔凈。徐珂《清稗類鈔》 “法海寺精治肴饌” 條曰:法海寺 “以精治肴饌聞。宣統己酉夏,林重夫嘗至寺,留啖點心,佐以素食之肴核,甚精。然亦有葷品,設盛席時,亦八大八小,類于酒樓,且咄嗟立辦。其所制燜豬頭尤有特色,味絕濃厚,清潔無比,惟必須預定。燜熟,以整者上,攫以箸,肉已融化,隨箸而上。食之者當于全席資費之外,別酬以銀幣四元。李淡吾嘗食之,越歲,告重夫,謂尚齒頰留香。言時,猶津津有余味也?!?/span>
袖籠捏像 袁潤之,興化人。清末民初客居揚州。善于袖中捏面人。自稱“嵇康是吾業之祖”。作品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,名噪江淮間,名宦巨商爭購之。他在玻璃窗內陳一小像,兔嘴睨笑,以右腿壓左腿而坐,即己像。其為人捏像,注視客貌,于袖中隨捏隨視,一頃捏成。人稱“袁豁嘴”。宣統末年,袁的作品送南京勸業會展出,獲優等獎。有位和尚請袁捏像,他見袁捏之面塑太肖己,連幾粒甜麻子亦可辨,拒不認付。袁又捏枷套其項。還寫上“知法又犯法,出家又帶枷。兩塊無情板,夾個大西瓜”,置于柜上,滿城人議論該僧。僧只好托人說情,用雙價贖回“自己”。晚清黃鼎銘《望江南》詞曰:“揚州好,捏像合推袁。妙肖傳神真面目,裝潢馀事小琴樽。絕技擅專門?!?/span>
滿座詩人 惜余春是清末民初揚州教場一家茶肆。店名取自唐代詩人賈島詩:“三月正當三十日,春光別我苦吟身。共君今夜不須睡,未到曉鐘猶是春”。主人高乃超,閩人,背傴僂,人稱高駝子。性好風雅,為揚州冶春詩社后社成員。詩人們常會聚觴詠于茶肆,詩風蔚然。高氏嘗懸詩鐘、謎語為號召,擬定獎勵辦法,張布征詩征聯啟事??腿僳x躍唱和,詩稿陳于四壁。獲獎者餉卮以酒,佐以菜肴。酒保胡二亦被熏染,能為短章小詩??涤袨榈仍鴮3贪菰L。鄭逸梅、洪為法、陳邦賢、徐珂、臺灣杜召棠等名士撰寫了惜余春軼事的書籍、文章。揚州至今傳唱歌謠:“教場惜余春,駝子高先生。破桌爛板凳,滿座是詩人?!?/span>
揚州美食軼聞掌故
軼聞指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。稗史趣聞,民間流傳,多不見于正史記載。掌故指關于歷史人物、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。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美食軼聞掌故較多。
貢蟹拭殼 隋“煬帝幸江都,吳中貢糟蟹、糖蟹。每進御,則旋潔拭殼面,以金縷龍鳳花,云貼其上?!?(宋陶谷《清異錄·饌羞門》)
千古佳句 劉禹錫 (772-842), 字夢得,洛陽人。貞元九年 (793) 進士,曾任監察御史。因參與政治革新和譏諷權貴,多次被貶。在郎州、連州、夔州、和州等處任地方官,頗具政聲。寶歷二年 (826) 冬,罷和州刺史,返洛陽途中,與病罷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相會于揚州,宴會中,詩歌唱和,白居易以箸擊盤悲歌慷慨,寫下了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” 劉禹錫和以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,其中“沉舟側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”,為傳頌千古之佳句。
飯后鐘 唐代王播少時家貧,曾經在揚州木蘭院寄宿攻讀詩書。平時隨寺僧用齋。寄宿時間一長,寺僧嫌其白食,故意飯后擊鐘。王播仍于鐘響之后去齋堂,僧眾餐畢。王播感慨系之,于是便題詩于壁。二十年后,王播官至淮南節度使,舊地重游,見昔日題字處,已用碧紗幕罩起,感慨世態炎涼,于是便題詩:“二十年前此院游,木蘭花發院新修。而今再到經行處,樹老無花僧白頭。上堂已了各西東,慚愧阇黎飯后鐘。二十年來塵撲面,如今始得碧紗籠?!?/span>
佛印燒豬 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,經常與詩僧參禪、斗茶、唱和,與金山寺方丈佛印二人最是友善。東坡喜歡吃燒豬肉,曾著《豬肉頌》,并調教金山僧廚燒制。一天,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,而佛印吩咐做的燒豬肉卻被別人偷吃了。佛印甚感不快。蘇東坡便作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?。?/span>“遠公沽酒飲陶潛,佛印燒豬待 子瞻。采得百花成蜜后,不知辛苦為誰甜。”
東坡三絕 宋元祐七年,蘇軾知揚州,兼淮南東路(今蘇中、皖中等地)兵馬鈐轄。端午,友人毛正仲向蘇軾贈送茶葉。蘇軾遂在揚州石塔寺設宴款待。蘇軾選小羊、乳豬、鮮魚蝦等為原料,潔凈的器皿為餐具,令名廚烹之。飯后,蘇軾說,色香味是烹飪的最基本的要求。一日之內,幾道菜,色香味均佳,絕了!這是我難以輕易嘗到的。遂即席賦詩《毛正仲惠茶,端午小集石塔,戲作為謝》。其中 “遂令色香味,一日備三絕”句,成為當今評判菜肴的主要標準。
拼死吃河豚 蘇子瞻(蘇軾)是蜀人,守揚州。晁無咎(晁補之)濟州人,作倅(副職)。河豚出時,每日食之,二人了無所覺,但愛其珍美而已。蘇子瞻在資善堂與數人談河豚之美,諸人極口譬喻稱贊,子贍但云:“據其味,真是消得一死?!比朔詾榫?。晁無咎謂味似鰻鱺而肉差緊,多食不令人逆。(宋代張耒《明道雜志》)
司馬光識淮南詩僧惠崇 蘇軾《惠崇春江晚景》:“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。蔞蒿滿地蘆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時?!贝嗽娂矣鲬魰??;莩缡呛蔚?/span>詩僧,一時撲朔迷離。歐陽修《六一詩話》:“國朝浮圖以詩名于世者九人,故時有集,號《九僧詩》,今不復傳矣。余少時聞人多稱,其一曰惠崇?!浼淹?,今人多不知有所謂九僧者矣,是可嘆也!” 司馬光《溫公續詩話》中說:“歐陽公云:《九僧詩集》已亡。元豐元年秋,余游萬安山玉泉寺,于進士閔交如舍得之。所謂九詩僧者:劍南希晝,金華保暹,南越文兆,天臺行肇,沃州簡長,貴城惟風,淮南惠崇,江南宇昭,峨嵋懷古也。宋,淮南路首府為揚州?;莩鐬閾P州詩僧。
紅嘴綠鸚哥 乾隆皇帝常年蟄居深宮,每天飲食多是“甘脆肥濃諸珍品”。山珍海味,食而生厭。他在南巡至揚州時,要求御膳房以江南蔬菜中的清新者呈上,變變口味。御膳房以油煎豆腐菠菜進呈,乾隆食后非常贊美,問此菜何名,近侍答稱“金鑲白玉版,紅嘴綠鸚哥”。乾隆又問值幾何?近侍答:不過數十文錢耳。乾隆聽后,認為此菜“費省而可口,無逾此者”。返京城后,乾隆又索之,但此菜在內務府帳簿上增至數千文。乾隆問何故?近侍“詭對曰:此江南風味也,北地致之頗不易,故貴耳。上嘆曰:誠如此,吾每飯不忘揚州矣!”(湯殿三:《國朝遺事紀聞》)
糊涂粥 鄭板橋初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志向。但他做了縣官,親身接觸到社會的黑暗及民間疾苦,卻又感到其志難成。他一面對黑暗現實極度不滿,嬉笑怒罵,揭露鞭撻;另一面也感到悲觀失望,歧路彷徨,寫下了著名的字幅“難得糊涂”。他在給弟弟的家信中,將稻米煮成的稀粥稱為“糊涂粥”,并很有興致地談了寒冬之晨食糊涂粥的樂趣。他說;“天寒冰凍時,窮親戚朋友到門,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,佐以醬姜一小碟,最是暖老溫貧之具。暇日咽碎米餅,煮糊涂粥,雙手捧碗,縮頸而啜之,霜晨雪早,得此周身俱暖?!?鄭板橋七十一歲時,與袁枚相會。袁枚深受其影響,在《隨園食單》中亦以“糊涂”命名了一款鴨肴,即 “鴨糊涂”。飯糊涂、菜糊涂,反映了文人返樸歸真的大愛情懷。
鄭燮譏僧 鄭板橋一次赴寺院受到方丈先冷后熱的招待后,題一對聯譏諷方丈。當時有的寺院看客施茶。相傳鄭板橋一次去寺院,方丈見他衣著儉樸,以為是俗客,就冷淡地說了句:“坐?!庇謱π『蜕泻埃骸安??!币唤浗徽?,感到此人談吐非凡,便引進廂房,一面說:“請坐?!币幻娣愿佬『蜕小熬床琛?。再經深談,知道來客乃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,急忙請到雅潔清凈的方丈室,連聲說:“請上坐?!辈⒎愿佬『蜕?“敬香茶”。后方丈要求題詞留念。鄭板橋含笑揮筆直書,上聯是:“坐,請坐,請上坐;”下聯為:“茶,敬茶,敬香茶?!狈秸尚咧?。
袁枚諸姬妒蕭 袁枚與江蘇巡撫奇麗川為蕭美人作唱和詩,此往彼來,詩筒相屬。但“劉郎糕宇,數典無多,拈斷吟髭,聳肩彌苦?!痹吨T侍姬“窺其隱,恐老年人之虛縻精神也,詐以香銷玉殞告,而并謂薪火之不傳?!痹缎乓詾檎?,大為惋惜,作兩挽詩而止。第二年,他到真州,見到了蕭美人,年四十余歲,“徐娘雖老,豐顏猶存,素手摻摻,不改糗餌粉粢之業”。買了點心回南京后,他對諸侍姬說:“不意卿輩無形之妒,竟能令老人受若是之欺也!”諸侍姬告之緣由,袁枚“亦一笑置之”。(蔣敦復《隨園軼事》)
鹽商品食 揚州鹽務,競尚奢麗,一婚嫁喪葬,堂室飲食,衣服輿馬,動輒費數十萬。某姓鹽商(西園曲水主人),“每食,庖人備席十數類。臨食時,夫婦并坐堂上,侍者抬席置于前,自茶面葷等色,凡不食者搖其頤。侍者審色,則更易其他類?!?/span>
參術雞蛋 兩淮八大商總之一的黃均泰,每天晨起,除食燕窩、飲參湯外,并進食兩枚雞蛋。此蛋非購自市場,而是由黃均泰家庖所豢養的母雞所生,此雞的飼料,是由參術耆棗等研細加工而成。每枚雞蛋價值白銀一兩。此蛋迥于常蛋,應是營養異常。
品鰣嘗鮮 兩淮鹽政阿克當阿,每年四月長江鰣魚上市時,派遣幾條小船,張網于焦山急流之中,艇上置辦柴草鍋釜。捕得魚后,旋即操刀治具,烹于鍋釜中,小艇急急劃歸揚州。至平山堂時,魚熟味香,正好品味,此與親自在焦山烹食毫無差別。
左家面 揚州新城校場街有一左家面鋪,自咸豐、同治以來已開設兩世。左宗棠為孝廉時,北上京師道經揚州,嘗了左家面鋪的面,“美不能忘”。后左宗棠任兩江總督,一次在揚州閱兵,地方官員為接待他,就向左周圍親信打聽他的飲食所好,親信以“左嘗言揚州左家面佳耳”回答。但此時的揚州雖面館林立,已無左家面鋪。最后,揚州地方官員只能假以其名進上。左宗棠食后,當面未揭穿是假的,但背后說是假的。從此以后,“左面之名,膾炙人口”。(清稗類鈔 飲食類二)
法海寺豬頭 法海寺又名蓮性寺,在瘦西湖邊,始建于元代。光緒間,寺僧精烹飪之技,尤以“蒸彘首”名于時。當時郡人泛舟湖上者,往往宴賓于云山閣,專啖僧廚彘首,咸稱別有風味。清末詩人辛漢清賦《小游船詩》:“午餐法海日西斜,子鴨清蒸大似鴉。饞得老饕生別計,豬頭分啖小銀家。”清末揚州另一位詩人黃鼎銘則稱爛豬頭是法海寺招牌菜:“揚州好,法海寺閑游。湖上虛堂開對岸,水邊團塔映中流。留客爛豬頭。”
法海寺的紅燒豬頭有三大特點:一是整燒,二是燒得極爛,三是制作得十分潔凈。徐珂《清稗類鈔》 “法海寺精治肴饌” 條曰:法海寺 “以精治肴饌聞。宣統己酉夏,林重夫嘗至寺,留啖點心,佐以素食之肴核,甚精。然亦有葷品,設盛席時,亦八大八小,類于酒樓,且咄嗟立辦。其所制燜豬頭尤有特色,味絕濃厚,清潔無比,惟必須預定。燜熟,以整者上,攫以箸,肉已融化,隨箸而上。食之者當于全席資費之外,別酬以銀幣四元。李淡吾嘗食之,越歲,告重夫,謂尚齒頰留香。言時,猶津津有余味也?!?/span>
袖籠捏像 袁潤之,興化人。清末民初客居揚州。善于袖中捏面人。自稱“嵇康是吾業之祖”。作品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,名噪江淮間。名宦巨商爭購之。他在玻璃窗內陳一小像,兔嘴睨笑,以右腿壓左腿而坐,即己像。其為人捏像,注視客貌,于袖中隨捏隨視,一頃捏成。人稱“袁豁嘴”。宣統末年,袁的作品送南京勸業會展出,獲優等獎。有位和尚請袁捏像,他見袁捏之面塑太肖己,連幾粒甜麻子亦可辨,拒不認付。袁又捏枷套其項。還寫上“知法又犯法,出家又帶枷。兩塊無情板,夾個大西瓜”,置于柜上,滿城人議論該僧。僧只好托人說情,用雙價贖回“自己”。晚清黃鼎銘《望江南》詞曰:“揚州好,捏像合推袁。妙肖傳神真面目,裝潢馀事小琴樽。絕技擅專門?!?/span>
赫德勾留董恂肴 董恂(1807—1892),江都邵伯人,曾任同治、光緒兩朝兵、戶部侍郎、尚書,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。作為全權大臣,奉命與英、俄、美、比等國簽訂通商條約。董恂應酬洋人,經常請赫德( 英國北愛爾蘭人,清末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,被清廷視為客卿。)吃飯。董恂用了兩個出身于揚州‘八大鹽商’家會做‘全羊席’‘全鱔席’的廚子。赫德說:‘他家的廚子,我看世界第一!’董恂還經常組織‘投壺’‘射虎’雅集。赫德對胡雪巖引用了白居易在杭州做的兩句詩,說:“未能拋得中華去,一半勾留是此肴?!?/span>
滿座詩人 惜余春是清末民初揚州教場一家茶肆。店名取自唐代詩人賈島詩:“三月正當三十日,春光別我苦吟身。共君今夜不須睡,未到曉鐘猶是春”。主人高乃超,閩人,背傴僂,人稱高駝子。性好風雅,為揚州冶春詩社后社成員。詩人們常會聚觴詠于茶肆,詩風蔚然。高氏嘗懸詩鐘、謎語為號召,擬定獎勵辦法,張布征詩征聯啟事??腿僳x躍唱和,詩稿陳于四壁。獲獎者餉卮以酒,佐以菜肴。酒保胡二亦被熏染,能為短章小詩??涤袨榈仍鴮3贪菰L。鄭逸梅、洪為法、陳邦賢、徐珂、臺灣杜召棠等名士撰寫了惜余春軼事的書籍、文章。揚州至今傳唱歌謠:“教場惜余春,駝子高先生。破桌爛板凳,滿座是詩人?!?/span>